Linux

linux xargs使用

参考: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3MShV9QMO4ru0NUXK3-CiGczfQGsFQ18tWVvv3RDX3EQoq0KHOd5oaOIc2PS0mvHZBUM63fE60p0ncmIOqfyi_

它的作用是将参数列表转换成小块分段传递给其他命令,以避免参数列表过长的问题。

xargs 可以读入 stdin 的资料,并且以空白字元或断行字元作为分辨,将 stdin 的资料分隔成为 arguments 。 因为是以空白字元作为分隔,所以,如果有一些档名或者是其他意义的名词内含有空白字元的时候, xargs 可能就会误判了,如果需要处理特殊字符,需要使用-0参数进行处理。

如 文件list中以换行为分隔符,有以下字段

下面将list文件中的内容作为输入,将该输入作为touch的argument,批量创建5个文件

 

 

 

linux 查看并踢出用户

查看登陆的用户

使用命令:w

踢掉ssh登录的用户

踢掉前文中加粗的17:30登录进来的用户

踢掉使用终端登录的用户

使用kill杀掉该用户的pts进程

杀掉banana用户:

 

 

 

 

AIX 常用命令

who & finger

WALL(群发信息到所有用户)

write(发给指定用户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linux 文件与文件夹通过压缩加密

压缩并加密文件

压缩并加密文件夹

解压需要密码:

就是这样。。。挺简单的

安全性嘛,基本上就防防君子和小白的节奏。因为设置密码的过程很容易被获取到,敏感信息采用其他方式。

学了白学。。。还是找别的方法吧

linux 账号管理与ACL权限设定

参考(鸟哥):http://linux.vbird.org/linux_basic/0410accountmanager.php

1.账号与群组

1.1使用者识别码

使用者识别码即UID(User ID)与GID(Group ID)。

linux是通过数字ID来识别用户及组的。

用户为账号的命名仅仅是为了便于用户记忆。命名及账号ID的对应在/etc/passwd中。

如下,banana账号,UID=500,GID=500。

查看banana的home目录的所属,用户和组都是banana。

现修改banana在/etc/passwd中的UID为2000,使目录号不能在/etc/passwd文件中找到对应的用户名。

如上,再看/home/banana/目录,其用户变成了500。因为linux系统对目录的登记都是使用UID+GID,当管理员查看的时候,linux再持着ID去/etc/passwd文件找到管理员登记的命名,然后将该命名返回给管理员。

由于我们修改了/etc/passwd文件中500这个用户的记录条目,linux持着目录所有者登记的UID号500到/etc/passwd文件中查不到记录(原UID500改为2000),所以只好将UID本身返回给管理员。

完成本实验后,我们将修改复原,避免遗留错误。

Tips:
舉例來說,如果上面的測試最後一個步驟沒有將 2000 改回原本的 UID,那麼當 dmtsai 下次登入時將沒有辦法進入自己的家目錄! 因為他的 UID 已經改為 2000 ,但是他的家目錄 (/home/dmtsai) 卻記錄的是 503 ,由於權限是 700 , 因此他將無法進入原本的家目錄!是否非常嚴重啊?——鸟哥

1.2使用者账号

linux用户登录到shell界面进行操作的过程如下:

  • 到达login界面(方式:1.tty1~tty7终端;2.ssh远程登录);
  • 输入密码;
  • 登入或退出。

输入密码后,系统的操作:

  1. 在/etc/passwd中查找用户指定的账号,没有跳出。有则一并在/etc/group中取出用户的UID、GID及home目录位置。
  2. 核对密码:持着前面找出的UID在/etc/shadow文件中对应的条目,对比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与记录匹配。
  3. 前述都正确,则向用户开放shell,并将shell目录设定为前面取出的home目录。

由上可知,/etc/passwd、/etc/shadow文件非常重要,备份系统时需要备份。

/etc/passwd结构

每行代表一个账号,除了管理员添加的账号,还有系统账号为系统内建账号。

用“:”分隔,一共有7个字段。按顺序依次是:

 

  1. 帳號名稱
    就是帳號啦!用來對應 UID 的。例如 root 的 UID 對應就是 0 (第三欄位);
  2. 密碼
    早期 Unix 系統的密碼就是放在這欄位上!但是因為這個檔案的特性是所有的程序都能夠讀取,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密碼資料被竊取, 因此後來就將這個欄位的密碼資料給他改放到/etc/shadow 中了。所以這裡你會看到一個『 x 』,呵呵!
  3. UID
    這個就是使用者識別碼囉!通常 Linux 對於 UID 有幾個限制需要說給您瞭解一下:

    id 範圍 該 ID 使用者特性
    0
    (系統管理員)
    當 UID 是 0 時,代表這個帳號是『系統管理員』! 所以當你要讓其他的帳號名稱也具有 root 的權限時,將該帳號的 UID 改為 0 即可。 這也就是說,一部系統上面的系統管理員不見得只有 root 喔! 不過,很不建議有多個帳號的 UID 是 0 啦~
    1~499
    (系統帳號)
    保留給系統使用的 ID,其實除了 0 之外,其他的 UID 權限與特性並沒有不一樣。預設 500 以下的數字讓給系統作為保留帳號只是一個習慣。由於系統上面啟動的服務希望使用較小的權限去運作,因此不希望使用 root 的身份去執行這些服務, 所以我們就得要提供這些運作中程式的擁有者帳號才行。這些系統帳號通常是不可登入的, 所以才會有我們在第十一章提到的 /sbin/nologin 這個特殊的 shell 存在。根據系統帳號的由來,通常系統帳號又約略被區分為兩種:
    1~99:由 distributions 自行建立的系統帳號;
    100~499:若使用者有系統帳號需求時,可以使用的帳號 UID。
    500~65535
    (可登入帳號)
    給一般使用者用的。事實上,目前的 linux 核心 (2.6.x 版)已經可以支援到 4294967295 (2^32-1) 這麼大的 UID 號碼喔!

    上面這樣說明可以瞭解了嗎?是的, UID 為 0 的時候,就是 root 呦!所以請特別留意一下你的 /etc/passwd 檔案!

  4. GID
    這個與 /etc/group 有關!其實 /etc/group 的觀念與 /etc/passwd 差不多,只是他是用來規範群組名稱與 GID 的對應而已!
  5. 使用者資訊說明欄
    這個欄位基本上並沒有什麼重要用途,只是用來解釋這個帳號的意義而已!不過,如果您提供使用 finger 的功能時, 這個欄位可以提供很多的訊息呢!本章後面的 chfn 指令會來解釋這裡的說明。
  6. 家目錄
    這是使用者的家目錄,以上面為例, root 的家目錄在 /root ,所以當 root 登入之後,就會立刻跑到 /root 目錄裡頭啦!呵呵! 如果你有個帳號的使用空間特別的大,你想要將該帳號的家目錄移動到其他的硬碟去該怎麼作? 沒有錯!可以在這個欄位進行修改呦!預設的使用者家目錄在 /home/yourIDname
  7. Shell
    我們在第十一章 BASH 提到很多次,當使用者登入系統後就會取得一個 Shell 來與系統的核心溝通以進行使用者的操作任務。那為何預設 shell 會使用 bash 呢?就是在這個欄位指定的囉! 這裡比較需要注意的是,有一個 shell 可以用來替代成讓帳號無法取得 shell 環境的登入動作!那就是 /sbin/nologin 這個東西!這也可以用來製作純 pop 郵件帳號者的資料呢!

/etc/shadow结构

这是存密码的文件。是从/etc/passwd第二栏分出来的,

一共9个字段,按顺序依次是:

  1. 帳號名稱
    由於密碼也需要與帳號對應啊~因此,這個檔案的第一欄就是帳號,必須要與 /etc/passwd 相同才行!
  2. 密碼
    這個欄位內的資料才是真正的密碼,而且是經過編碼的密碼 (加密) 啦! 你只會看到有一些特殊符號的字母就是了!需要特別留意的是,雖然這些加密過的密碼很難被解出來, 但是『很難』不等於『不會』,所以,這個檔案的預設權限是『-rw——-』或者是『-r——–』,亦即只有 root 才可以讀寫就是了!你得隨時注意,不要不小心更動了這個檔案的權限呢!另外,由於各種密碼編碼的技術不一樣,因此不同的編碼系統會造成這個欄位的長度不相同。 舉例來說,舊式的 DES 編碼系統產生的密碼長度就與目前慣用的 MD5 不同(註2)!MD5 的密碼長度明顯的比較長些。由於固定的編碼系統產生的密碼長度必須一致,因此『當你讓這個欄位的長度改變後,該密碼就會失效(算不出來)』。 很多軟體透過這個功能,在此欄位前加上 ! 或 * 改變密碼欄位長度,就會讓密碼『暫時失效』了。
  3. 最近更動密碼的日期
    這個欄位記錄了『更動密碼那一天』的日期,不過,很奇怪呀!在我的例子中怎麼會是 14126 呢?呵呵,這個是因為計算 Linux 日期的時間是以 1970 年 1 月 1 日作為 1 而累加的日期,1971 年 1 月 1 日則為 366 啦! 得注意一下這個資料呦!上述的 14126 指的就是 2008-09-04 那一天啦!瞭解乎? 而想要瞭解該日期可以使用本章後面 chage 指令的幫忙!至於想要知道某個日期的累積日數, 可使用如下的程式計算:

    上述指令中,2008/09/04 為你想要計算的日期,86400 為每一天的秒數, %s 為 1970/01/01 以來的累積總秒數。 由於 bash 僅支援整數,因此最終需要加上 1 補齊 1970/01/01 當天。

  4. 密碼不可被更動的天數:(與第 3 欄位相比)
    第四個欄位記錄了:這個帳號的密碼在最近一次被更改後需要經過幾天才可以再被變更!如果是 0 的話, 表示密碼隨時可以更動的意思。這的限制是為了怕密碼被某些人一改再改而設計的!如果設定為 20 天的話,那麼當你設定了密碼之後, 20 天之內都無法改變這個密碼呦!
  5. 密碼需要重新變更的天數:(與第 3 欄位相比)
    經常變更密碼是個好習慣!為了強制要求使用者變更密碼,這個欄位可以指定在最近一次更改密碼後, 在多少天數內需要再次的變更密碼才行。你必須要在這個天數內重新設定你的密碼,否則這個帳號的密碼將會『變為過期特性』。 而如果像上面的 99999 (計算為 273 年) 的話,那就表示,呵呵,密碼的變更沒有強制性之意。
  6. 密碼需要變更期限前的警告天數:(與第 5 欄位相比)
    當帳號的密碼有效期限快要到的時候 (第 5 欄位),系統會依據這個欄位的設定,發出『警告』言論給這個帳號,提醒他『再過 n 天你的密碼就要過期了,請盡快重新設定你的密碼呦!』,如上面的例子,則是密碼到期之前的 7 天之內,系統會警告該用戶。
  7. 密碼過期後的帳號寬限時間(密碼失效日):(與第 5 欄位相比)
    密碼有效日期為『更新日期(第3欄位)』+『重新變更日期(第5欄位)』,過了該期限後使用者依舊沒有更新密碼,那該密碼就算過期了。 雖然密碼過期但是該帳號還是可以用來進行其他工作的,包括登入系統取得 bash 。不過如果密碼過期了, 那當你登入系統時,系統會強制要求你必須要重新設定密碼才能登入繼續使用喔,這就是密碼過期特性。那這個欄位的功能是什麼呢?是在密碼過期幾天後,如果使用者還是沒有登入更改密碼,那麼這個帳號的密碼將會『失效』, 亦即該帳號再也無法使用該密碼登入了。要注意密碼過期與密碼失效並不相同
  8. 帳號失效日期
    這個日期跟第三個欄位一樣,都是使用 1970 年以來的總日數設定。這個欄位表示: 這個帳號在此欄位規定的日期之後,將無法再使用。 就是所謂的『帳號失效』,此時不論你的密碼是否有過期,這個『帳號』都不能再被使用! 這個欄位會被使用通常應該是在『收費服務』的系統中,你可以規定一個日期讓該帳號不能再使用啦!
  9. 保留
    最後一個欄位是保留的,看以後有沒有新功能加入。

Tips:

假如忘记了普通用户的密码,可以直接使用root账户修改:

假如忘记了root的密码,就需要进入单用户模式进行修改,

单模式请看链接:http://bananalighter.com/linux-single-user-change-password/

 

未完续不下去了。。。性价比有点低,自己默默看

好长:http://linux.vbird.org/linux_basic/0410accountmanager.php#account_id

 

 

Linux的inode的理解

原文:http://www.cnblogs.com/itech/archive/2012/05/15/2502284.html

一、inode是什么?

理解inode,要从文件储存说起。
文件储存在硬盘上,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”扇区”(Sector)。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(相当于0.5KB)。

 

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,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,这样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,即一次性读取一个”块”(block)。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”块”,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。”块”的大小,最常见的是4KB,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。

 

文件数据都储存在”块”中,那么很显然,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,比如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创建日期、文件的大小等等。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译名为”索引节点”。

 

二、inode的内容
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,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:
  * 文件的字节数
  *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
  * 文件的Group ID
  * 文件的读、写、执行权限
  * 文件的时间戳,共有三个: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,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,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。
  * 链接数,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
  *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

 

可以用stat命令,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:
stat example.txt
总之,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,都存在inode之中。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,下文会有详细解释。

 

三、inode的大小
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,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,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。一个是数据区,存放文件数据;另一个是inode区(inode table),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。
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。inode节点的总数,在格式化时就给定,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。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,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,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,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,占整块硬盘的12.8%。

 

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,可以使用df命令。
df -i
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可以用如下命令:
sudo dumpe2fs -h /dev/hda | grep “Inode size”
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,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,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。这时,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。

 

四、inode号码
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,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。

 

这里值得重复一遍,Unix/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,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。对于系统来说,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。表面上,用户通过文件名,打开文件。实际上,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:首先,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;其次,通过inode号码,获取inode信息;最后,根据inode信息,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,读出数据。

使用ls -i命令,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:

ls -i example.txt

 

五、目录文件
Unix/Linux系统中,目录(directory)也是一种文件。打开目录,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。

 

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,就是一系列目录项(dirent)的列表。每个目录项,由两部分组成: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,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。

 

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:
ls /etc
ls -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,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:
ls -i /etc
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,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,访问inode节点,读取信息。ls -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。
ls -l /etc

 

六、硬链接
一般情况下,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”一一对应”关系,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。但是,Unix/Linux系统允许,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。这意味着,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;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,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;但是,删除一个文件名,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。这种情况就被称为”硬链接”(hard link)。

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:

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
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,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,都指向同一个inode。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”链接数”,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,这时就会增加1。反过来,删除一个文件名,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”链接数”减1。当这个值减到0,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,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,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。

 

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”链接数”。创建目录时,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:”.”和”..”。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,等同于当前目录的”硬链接”;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,等同于父目录的”硬链接”。所以,任何一个目录的”硬链接”总数,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(含隐藏目录),这里的2是父目录对其的“硬链接”和当前目录下的”.硬链接“。

 

七、软链接
除了硬链接以外,还有一种特殊情况。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,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。读取文件A时,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。因此,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,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。这时,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”软链接”(soft link)或者”符号链接(symbolic link)。

 

这意味着,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,如果删除了文件B,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:”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”。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: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,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,文件B的inode”链接数”不会因此发生变化。

 

ln -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。
ln -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

 

八、inode的特殊作用
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,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/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。
  1. 有时,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,无法正常删除。这时,直接删除inode节点,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。
  2.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,只是改变文件名,不影响inode号码。
  3.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,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,不再考虑文件名。因此,通常来说,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。
     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,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,不需要重启。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,识别运行中的文件,不通过文件名。更新的时候,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,生成一个新的inode,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。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,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,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。

 

九 实际问题

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(内存、硬盘比较小)的/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,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,用df -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,发现/data分区只使用了66%,还有12G的剩余空间,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。 后来用df -i查看了一下/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(inode),发现已经用满(IUsed=100%),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。

 

 

查找原因:

/data/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,占用的Block不多,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。

 

解决方案:
1、删除/data/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,释放出/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。
2、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/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/data/cache,使用/opt分区的inode来缓解/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:
ln -s /opt/newcache /data/cache

 

 

 

CentOS 修改字符集

查看可用字符集

修改

 查看当前字符集